2010年5月30日 星期日

東南亞國家協會介紹

東南亞國家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簡稱「東協」,於1967年8月8日在曼谷成立,五個創始會員國為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及泰國。其後汶萊於1984年1月8日加 入、越南於1995年7月28日加入、寮國和緬甸於1997年7月23日加入,柬埔寨於1999年4月30日加入,形成東協10國,持續至今。

根據1967年五國簽署的東協宣言(ASEAN Declaration),東協的宗旨與目標在於:(1)加速該地區的經濟成長、社會進步與文化發展
(2)在持續尊重該地區各國家的法律規範,以及固守聯合國憲章的原則下,促進該區域的和平與穩定。

東協之下,有三個主要的共同體分別是APSC、AEC與ASCC,其中,我們這組想介紹的事APSC,其詳情如下:

東協政治安全共同體(ASEAN Political-Security Community,簡稱APSC)
東協政治安全共同體致力於提升東協各國於政治與安全上的合作層級,藉以維繫區域內各國間的和平,並與全球共處於民主、和諧、公平的環境之中。經過40餘年累積的政治對話與信心建設,東協會員國之間尚未因情勢緊張而爆發武力衝突的事件,各會員國宣誓僅可透過和平的方式,解決區域內的紛爭與歧異,並了解相互依 存的地理環境及共同的願景,是維護該區域安全的基本條件。

東協政治安全共同體的主要特性包括
(1)以各種形式的法律、規章為基礎,並具有共享的價值與規範;
(2)共同承擔維護區域內各項安全之責,以形成和平、 穩固且充滿活力與凝聚力的區域;
(3)順應高度整合與互助的世界局勢,積極拓展視野。

APSC論壇中的會議
東協外交部長會議 (Asean Ministerial Meeting,簡稱AMM)
東協外交部長會議由會員國外交部長組成,每年依各會員國國名英文字母順序,在各會員國首都召開一次會議,負責決策、協調及審查低層委員會的決議和建議,並在東協高峰會期間提出報告。

東協區域論壇(The ASEAN Regional Forum,簡稱ARF)
東協區域論壇係在1993年第二十六屆東協外交部長會議及擴大外長會議(Post Ministerial Conference PMC)中決議成立,並於隔(1994)年7月25日於泰國曼谷首度召開。其目標乃針對亞太地區國家政治及安全的共同利益,推動具有建設性的多邊對話與協 商,戮力促進預防性外交(preventive diplomacy)與信心的建立。目前參與ARF的國家包括:澳洲、孟加拉、加拿大、歐盟、印度、日本、南韓、北韓、蒙古、紐西蘭、巴基斯坦、巴布亞紐 幾內亞、俄羅斯聯邦、斯里蘭卡、東帝汶、美國及東協10國。

ADMM東協國防部長會議
馬來西亞於2005年向各國代表提議後,隔年正式召開首屆東協國防部長會議,此次主要議題為就區域安全進行討論與交換意見,原先東協政策原則為不干預內政,但由於近年來國際上伊斯蘭教激進組織威脅日益強大,與國際恐怖事件層出不窮,為預防此類事件,各國達成共識與同意並建立此會議,此會議的主要目標為促進區域間的安全和平與穩定發展,尋求透過國際間對話使各國在此安全議題上進行討論,經過彼此在國防上充分的彼此瞭解與透明化,進而更增加彼此間的信任,能以實際行動保持區域安全的需求性

ALAWMM東協法律部長會議
建立於1986年,每隔36個月召開一次

跨國犯罪部長級會議ASEAN Ministerial Meeting on Transnational Crime (AMMTC)
本會議於1997年成立,兩年一次舉行例行性會議與各國交換意見,最近一次是2009年在柬埔寨召開

APSC理念與共享的規範
政治發展的合作
1.提升對於東協各國政治體系、文化、歷史的了解,進而可以尊重各國差異
2.建立一個促進東協各國互相交換訊息的系統
3.建立一個互助的方案,讓東協各國在政策的進步或是其法律結構與司法制度的加強可互相交流
4.提升良好的政府機制
5.加強人權的保護與提升
6.加強與東協相關單位對於致力於東協政治發展的參與
7.預防與打擊貪污
8.提倡民主的意義
9.提倡區域性的和平與穩定

APSC的未來目標
希望東協能夠成為一個具有規範性的論壇,且在規範之下分享彼此的價值觀及規定,藉此能夠透過彼此的交流使得組織的會員國能夠更具凝聚力,且一起朝著和平的目標共進。

資料來源:東協秘書處網站(http://www.aseansec.org/index2008.html)
國際貿易局經貿資訊網(http: //ekm92.trade.gov.tw/BOFT/OpenFileService)

2010年5月23日 星期日

泰緬料理參訪記

一、泰緬料理餐廳之特色:
  1. 室內設計- 由緬甸華僑開的這家傳說中正統泰緬餐廳,裝潢採取緬甸與泰國式的綜合,牆壁上的紋路不禁想起小時去泰國旅遊時購買的條紋細緻且彩度篇暗的長擺裙。店面非能如得以容納一百多人的寬廣,但空間利用佳。碗筷餐盤符合異樣風格,像是古代惟有國王方得使用的銀色杯子,更是引人注目。因風俗上的不同,引起想要了解異國文化的消費者上門品嘗。
2. 飲食- 醃漬、涼拌,配料中以辣椒、薑、洋蔥為主,利用獨特的製作過程,調配出「辣卻不苦、酸卻不澀」的溫口感以及為酸、辣、香、酥為它們的料理特色。老闆娘還繼續補充說,泰緬食物會促進血液循環,將體內的熱氣和燥氣皆排出體外,保有排毒的效果。店內不只是吃到飽式的點餐方式,還有沙拉吧、水果、泰式甜點(椰奶紫米粥)、飲料(芝麻咖啡)、冰淇淋等。
二、 菜色之比較:
1. 人氣旺:美味的椒麻雞、月亮蝦餅、檸檬魚、打拋肉、拌生蝦、涼拌海
鮮、清蒸檸檬魚。
2. 比較與當地口味相符合的食物:椰香豆腐、月亮蝦餅、椒麻雞、蝦醬高
麗菜。
3. 口感類似"豬耳朵"的「大薄片」,比較傾向於根據台灣料理的"蒜泥白肉
",而事後做調整的。
4. 雖然「綠咖哩雞肉」擁有酸酸的咖哩雞肉,搭配上緬甸具代表性的香料
"九層塔"的獨特香味,肉片也充分吸收了泰式咖哩醬,但另一桌的那位
緬甸華僑阿姨卻偷偷跟我說口味有些許差異,就是感覺少了一丁點家
鄉味。可愛又誠實的阿姨最後附帶一句:可惜的是沒有甘蔗蝦。
三、優惠:
緬甸華僑阿姨說,偶爾到緬甸餐廳用餐說緬甸文時,雖沒有得到過多的優惠,至少會跟老闆感情變很熟,偶爾送一次小菜,或打九折,當聊到家鄉的事情,感覺遇見親人似地心靈與身體都帶有會擁有飽足感,每次都會滿載而歸。
另外,無意間聽到一桌好似極度愛好此餐廳的台灣人的談話,說是老闆曾送一張9折卡,每次消費都有9折,消費五次集點滿格,還能抽一項什麼金幣的。感覺行銷手法施行不錯的一間餐廳。
四、結語:
其實,這家餐廳從大一由姐姐帶去享受過一次之後,不由自主地與那股酸溜溜的清新口味搭上了線,日後去其他餐廳時,會習慣詢問老闆是否有菜色是符合這種口味的。已是南洋料理招牌特色的『清甜、香辣醋溜』,成為喜愛泰式餐點的賓客們難以抗拒的好味道了!
泰緬料理最具魅力的點,莫過於溫和中帶有驚喜的奇妙口感!對愛嘗試新鮮感的年輕人對症下藥!

2010年5月7日 星期五

東南亞的女性-梅加瓦蒂.蘇加諾普翠



一、生平簡介
梅加瓦蒂.蘇加諾普翠,1947年1月23號出生在雅加達,她名字的意思即為「蘇加諾的女兒」。出生於爪哇日惹市,梅加瓦蒂的父親為印度開國總統蘇加諾。蘇加諾政權在梅加瓦蒂21歲的時候被蘇哈托所領導的軍人政權推翻。蘇加諾家族短暫退出政壇。
1970年,梅加瓦蒂進入印度尼西亞大學攻讀心理學,之前亦在另外一個學校修讀社會學,但最後都因故輟學,並未完成大學學業。梅加瓦蒂有過三段婚姻,與第三任丈夫育有三子。
二、政治生涯
在重新回到政壇之前,梅加瓦蒂僅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婦女。 1987年,梅加瓦蒂復出政壇,幫助印尼民主黨贏得了大選,聲望大增,然而,其重回政壇之路走得不太順遂。1993年12月6日起她擔任印尼民主黨總主席,但是在1996年6月,在印尼政府和軍隊的干預下,她被解除了民主黨總主席職務。1998年10月,印尼民主鬥爭黨成立,梅加瓦蒂任主席,隨後被該黨提名為1999年總統大選候選人。在1999年6月舉行的議會大選中,她領導的民主鬥爭黨贏得了34%選票,並在議會中擁有185席,成為執政黨,是議會裡的第一大黨。
此時,梅加瓦蒂的聲望如日中天。但是,當時的印尼因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原故,無法接受有個女性的總統,所以其他的小黨合作推舉另一位候選人,伊斯蘭教士聯合會主席及全國復興黨黨魁瓦希德,故在10月20日的總統選舉中,梅加瓦蒂高票輸給了瓦希德,最後只在副總統選舉中獲勝,成為印尼第八任副總統。後來,瓦希德因為貪汙,遭到印尼最高權力機構-人民協商會議彈劾。人民協商會議授權梅加瓦蒂擔任總統直至2004年,這屆總統任期屆滿,於是,梅加瓦蒂成為印尼第五任總統。但在2004年,梅加瓦蒂仍不敵蘇西洛領導的印尼民主黨,於總統選舉中敗選。
三、政壇貢獻
梅加瓦蒂在任內成功的使印尼總統轉變成全民直選,不再是由印尼人民協商會議選出。下一屆的總統蘇西洛亦承認,梅加瓦蒂在任內的所做所為奠定了印尼的民主選舉制度。由梅加瓦蒂主導的2004年的總統大選秩序亦受歐美地區和國際組織的大批觀察員表示充分肯定。
梅加瓦蒂深受中下階級印尼人的愛戴,但在政治上卻被視作保守派。不過她常常強調要維護國家的統一。她曾在演講中說,印尼一定要維持獨立的立場,國土不可以被分割。當時,印尼鄰近國家都擔心印尼的獨立會崩壞之際,梅加瓦蒂堅持國家統一的立場贏得了國內外人士的讚許。
四、結語
梅加瓦蒂當上印尼的總統,對印尼這樣子的伊斯蘭國家來說,可說是意義重大。曾有報導寫說,若梅加瓦蒂不是女性,他可能早20年就可當上印尼總統。直到瓦希德被彈劾之際,伊斯蘭教士仍無法接受梅加瓦蒂繼任總統,原因僅因為「梅加瓦蒂是位女性!」印尼人對於女性當總統的抗拒可見一斑。所以我們認為,也許梅加瓦蒂任內的政績不是那麼的豐功偉業,但是她勇於對抗世俗眼光,努力追尋自己在政壇發展的行為,已是女性在爭取自己權利的最佳表率。

2010年4月4日 星期日

人為災難-菲律賓垃圾山

菲律賓垃圾山-『Smoky Mountain』


發掘之層面與重大影響:
看到這座高大的垃圾山,真的很難想像它和“天堂”能連在一起。在那兒生活的人,大部份是低收入家庭,他們只能依靠收集垃圾,來賺取生活所需。即使經歷倒塌傷亡事件後,仍有很多人留在這片“鬼地方”。他們願意留下來,並不是不知垃圾山的危險,而是錢對他們的生活是很重要,不能只為危險便輕易放棄,讓人聽起來是多麼痛苦與無奈。也讓我們發掘到:
一、社會極度貧富不均的情況下,形成"有人勤丟垃圾,卻也有人勤撿垃圾"
的諷刺現象
二、菲律賓當地對於垃圾掩埋問題的處理不力,結果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垃圾
山,而這超級垃圾堆帶來的嚴重後果,甚至是多人因而喪生,竟必須由
住在當地的貧戶概括承受。
事實上,令人最擔心的是產生的影響;工作環境相當惡劣,拾荒者工作時容易發生意外,加上長年處於垃圾場,亦增加罹患肺結核的風險。而且對下一代的培育,帶來不少負面的影響。

解決之道:
我覺得菲律賓政府在這方面實有不足之處,導致在後來的垃圾山倒塌事件發生之後,才補救式的派員管理。其實當政府機關決定垃圾要在Payatas地區倒棄時,就應當配合相關的配套措施。其或不然!政府應在大量的人民從鄉下移往馬尼拉尋求工作機會之際,因找不到工作而打算前往垃圾山靠著微薄收入維生之時,意識到如此龐大的人民居住於垃圾山附近,所可能發生的潛在危險。
假如菲律賓政府提出一些政策,定能改善當地的情況,如:提供居民最低收入援助或職場培訓,讓他們學習其他的技能,有足夠的能力去尋找新工作;另一方面應打擊無良僱主,很多僱主只為規避法規,與工人簽訂六個月的契約。改善相關法例,使居民得到一份固定工作,賺取穩定的收入。這樣,當地居民便有能力離開垃圾山,不讓悲劇重演。

以紀錄片為例來探討-悲憐上帝的孩子:
菲律賓的垃圾山,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山,很多家庭無能力的人都以撿垃圾為生,甚至搬遷至垃圾山腳下居住,上帝的孩子是由日本一位導演拍攝,主要記錄垃圾山附近的居民生活習態,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個已五歲的孩子,腦袋西瓜般大,只能躺在地上,無法行走,那蒼老憂鬱肺結核的文盲爸爸在一旁無助。機械化地替他甩動一條毛巾,但大群蒼蠅仍不斷停在他的頭上,不曉得是怎樣。自己似乎已習慣,只是好奇地睜著圓眼睛努力想看鏡頭,躺著看自己腳對面的人,因頭動不了所以眼珠轉動弧度非常大,他移動的方式是:以上背部及屁股為支撐點,仰躺著左右大幅扭動前進,就像一隻蟲。這個小孩給我的感覺從頭到尾就像一隻蟲。有人問他聖誕節許了什麼願望,他以五歲的天真口氣囁嚅的說:希望可以好起來、想要走路、想要上學、想要在學校裡學寫字。
看完影片後讓我不段的反省自己,我有健全的身體,健康的家庭,我能為這個社會做什麼?由於政治環境的因素,造就了他這樣的人生,我生長在這安逸社會,是不是更應該知福,惜福,在造福呢?

感觸:
其實在上課的時候,我就對老師對垃圾山悲劇的描繪感到難過,我無法理解在接近我們這麼近的地方,居然有人會因為垃圾倒塌而死亡。下課後,當組員們在討論這禮拜小組作業時,惠瓊便告訴我們有關垃圾山的整個詳細故事。聽完之後,我深深的嘆了一口氣,嘴裡只能吐出「天啊……」這兩個類似嘆息的聲音。過度的貧窮,使得那些貧民只能以撿拾垃圾維生,甚至把這樣的垃圾山當成寶礦,這樣的情形讓我不捨也讓我痛心。

結論:
其實,堆疊一座座的垃圾山固然是對環境造成傷害,但是對於一個開發中國家實在無可避免。重點是菲律賓政府應該要把傷害降到最低,可是卻也沒想到不僅對大自然造成傷害。也因著政府的粗心,未配合相關的措施,導致這樣不幸的事情發生,直接衝擊到那僅只想獲得微薄薪資維生的貧苦居民們。
甚至,在故事的最後,資料告訴我們:在風災過後,至今又有許多的貧民,再度回到垃圾山生活。我不禁想起了老師課堂上的一句話:「執政者常常把這些貧民,當成社會的毒瘤。」所謂的政府,所謂的社會福利、社會救助,就是應該去關懷這些無法自力更生的居民,若是一味的將這樣的居民,當成城市現代化的絆腳石,那這個城市永遠不會進步,因為他已喪失對人關懷的能力。
對於東南亞的國家而言,普遍社會上貧富不均的現象,只會讓類似PAYATAS垃圾山事件的災害,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這些國家的政府在致力於經濟發展的同時,兼顧環境保護的責任和行動,已刻不容緩!

後記:
這次的小組作業,是由各個組員抒發對於菲律賓垃圾山的想法,再由籃苹統一統整。感謝惠瓊提供我們這樣的題材,也感謝籃苹的辛苦統整!

2010年3月28日 星期日

東南亞城市介紹-瓦城

曼德勒省(Mandalay)位於緬甸中部伊洛瓦底江畔,省會為曼德勒,緬甸最後一個王朝雍笈牙王朝的都城,是緬甸被英國佔領前的首都,緬甸的第二大城市,為緬甸第一文化教育機構中心,緬甸各科系大學均設於此,也是華文教育最發達的城市,人口數約10萬人左右,主要民族為緬族、華人以及其他少數民族,曼德勒的巴利(barli)語名稱為「羅陀那崩尼插都」,意為「多寶之城」,是明東王(mingdong)在一八五七年所命名。又因緬甸歷史上著名古都阿瓦浦甘在其近郊,於是緬甸華僑稱其為瓦城,此外曼德勒作為緬甸華人主要聚居地,所以也稱作華城。瓦城地處緬甸中部乾燥區,一年四季皆夏,最熱月份為四月,平均氣溫達40度,天氣炎熱,蚊子繁多,又有蚊子的故鄉之稱。
瓦城亦是緬甸的心臟13世紀蒲甘王朝滅亡後,緬族人在瓦城一帶建立起緬族王國。1857年貢榜王朝的國王明東王在此修築曼德勒皇城,作為緬甸的首都,直到1885年緬甸被英國所滅亡。在緬甸歷史上曾有過許多個古都,僅有瓦城的皇城被完整地保存下來,在二次大戰中,瓦城為重要的政治、軍事地位,成為盟軍、日軍及中國遠征軍爭奪的要塞。
在瓦城許多遺留下來的古寺院、皇城,展示了緬甸十九世紀的藝術和建築;此外,緬甸的傳統工藝,像是牙雕、木雕、絲織品、銀器、花毯、絲綢和其他傳統工藝品等的發祥地均為瓦城,其手工藝當相引人注目。
不同於仰光的洋味,曼德勒似乎特別具備純粹的緬甸特徵。瓦城的千人和尚廟在黎明時分就會看到眾多和尚集體外出托缽化緣,再將托缽回來的食物集中,十點一到,兩排長龍般的和尚隊伍便依序領食,領餐時他們會將袈裟密實地縛住臂膀,代表對信徒佈施的重視與感恩。篤信小乘佛教的緬甸人以無比虔誠的心蓋起大大小小的佛塔,宣揚著佛陀的偉大。儘管收入微薄,但他們仍舊甘願將整個生活重心,甚至金錢投注給佛塔,以赤腳行走表達對佛的尊敬,以金箔為佛加身,他們相信這一世對佛的奉獻會轉回到來世,繼續受到神佛的守護。
瓦城緬甸人吃飯以手代替筷子,在每餐盤上均放一根公湯匙(衛生),瓦城人比較喜歡吃甜食,由於盛產椰子,有很多椰子的副產品,主要農產品為稻米,由於瓦城的地理位置關係,為密支那玉石產地的批發中心,因此有很多玉石加工廠設廠於此,玉石原料由瓦城加工在從仰光運銷出去,遍及東南亞國家、中國大陸的廣東及香港。



瓦城之代表
皇城
1857年由貢榜王朝的國王明東王在此修築曼德勒皇城, 1885年緬甸被英國所滅亡,二次大戰期,無情的戰火把皇城摧毀,目前我們看到的是以修繕好的皇城,皇城四周有人工河道環繞,進入皇城必須換證,皇城內金碧輝煌,其牆壁的雕刻,圓柱上的滕圖,不難發現當朝的手工之細膩。

柚木僑(情人橋)
位於瓦城南方的Amarapura,曾經是緬甸短暫的首都,在緬文中為「不朽的城市」之意。這裡有座吸引眾人目光的柚木橋—烏本大橋(U Bein's Bridge),相傳是以搭建皇宮所剩的柚木築成,來連接兩鄉鎮的經濟往來,木橋跨越東德曼湖(Taungthaman Lake),全長達1.2公里,光是橋柱就逾1000根,從湖面望去相當壯觀。相傳,很久以前,中國境内的雲南大理有一位美麗的姑娘名叫翡翠,她跋涉千里,遠嫁緬甸王族。她的夫婿是王族的一位王子,日夜在長橋上翘首祈盼,終於盼到了佳人,兩人攜手併肩一路走回王宫。從此,柚木橋被缅甸人视为爱情的象征,時時刻刻,都會看见很多情侶來此共賞夕陽。

瓦城山
瓦城山為瓦城境內唯一的一座山,早晨會有很多喜愛的運動的人去爬山拜拜,晚上會有很多年輕人飆車至此邊觀賞瓦城城市的美景一邊享用美食。






撰稿者:惠瓊

2010年3月21日 星期日

惠瓊建議的期末主題

「東南亞華語文教育的問題及建議」
由於華語文的普及以及東南亞一帶有著相當多的華人及華校,在東南亞雖然很多華文學校,但教材及文字的不統一,使的有些人用簡體,有些人用繁體的產生....等等

聯合國小組由來

為什麼會把BLOG取名為「聯合國小組」呢?
其實是因為我們這組好像只有我是台灣人...XD
銳輝是香港人~籃苹是韓國華僑~其他三位組員似乎也是華僑的說~
很慶幸可以跟你們一組喔~︿︿
請趕快介紹各地好玩的地方給我吧XD

亞歆建議的期末主題

「新住民-外籍新娘與台灣未來展望」
近年來,台灣越來越多由外籍新娘所生之小孩。因為外籍新娘所嫁的男子常為年紀較大,或是經濟狀況比較不好,所以這些小孩子,多半會有教育上得問題。我曾在新聞上看過,過幾年後,小一新生會有七成是外籍新娘所生,該怎麼樣去重視這樣的議題,是我感到有興趣的。

銳輝建議的期末主題

~~東南亞美食介紹~~
東南亞異國料理,酸辣或甘甜,清爽或濃香,各有特色,深入搜查那一些美食是非食不可

2010年3月20日 星期六

Malacca簡介

馬六甲王朝緣起緣滅

  馬六甲蘇丹王朝(西元1402年~西元1511年),馬來文即為Kesultanan Melayu Melaka,是於1402年由拜里米蘇拉在馬來亞半島所建立的王國,其王城即是如今的馬六甲市,王朝全盛時期的國土範圍覆蓋泰國南部至蘇門答臘西南部。

  馬六甲王國的建國過程是因拜裡米蘇拉(室裡弗遜王朝的王子)不滿爪哇麻諾巴歇國的統治,約於14世紀後期逃往單馬錫(即新加坡),為信訶補羅國末代國王。後又被暹羅國所迫,遷至滿剌加(即馬六甲),經過多次戰爭,統一了馬來半島南部各小邦國,隸屬暹羅阿瑜陀耶王朝。 1405年後脫離暹羅,宣告獨立,正式建立馬六甲王國。同年,拜裡米蘇拉遣使到中國明朝通好納貢,明成祖封其為滿剌加國王,並贈予詔書和浩印。

  馬六甲王朝在馬來半島屹立不搖了100多年,然而,西方列強在十六世紀逐漸東征。西元1511年,葡萄牙人東來,在擊敗印度後繼續攻擊馬六甲。當時的蘇丹滿速沙逃往內地,並且一路與葡萄牙人展開激烈衝突。同年8月24日,馬六甲王朝被葡萄牙人征服,開啟了馬六甲,甚至是整個馬來半島的殖民史,也使馬六甲成為葡萄牙人在東印度群島擴張的戰略基地。

馬六甲-經貿中心

  以地理位置來說:馬六甲地處赤道無風帶,平時海流緩慢,風平浪靜。馬六甲海峽在國際航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太平洋進入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要道,北太平洋沿岸國家與南亞、中東和非洲各國之間的航線都經過這里,它是亞、非、歐三大洲的樞紐作用;它亦是世界環球航線中重要的一段,也是波斯灣石油運往世界各國的3條主要通道之一,因此被稱為“海上生命線”。

  至於在馬六甲王朝時期,馬六甲即是個聞名於世的港口及經貿中心。由於其位置處於航海及經貿的中心,又有良好的深水港口,東去資源豐饒的東方文明古國,西接印度、阿拉伯世界及歐洲西方列強,使到麻六甲不僅成為繁榮一時的商業中心,它也同時成為東西方多種文化互相碰面及交流的地方,此期文化特色為在文物或是建築上明顯融合了東西方文化。這些文化也一直流傳至今,成為現今馬六甲古城的特色之一。

  馬六甲與中國也因水陸的方便幸而有了交流的橋樑。中國明史中,稱馬六甲王朝為滿剌加國。鄭和更曾在下南洋的時候,五度到過 麻六甲,不但帶來大批的中國文物,更在這裡修築官倉,以存放銀錢和米糧;他帶領到馬六甲的人甚至有些人在此定居,使馬六甲也充滿了中國文化。為了促進兩國之邦交,明朝的 公主漢麗寶更是被遠嫁到麻六甲來。

鄭和在馬六甲的紀念館 右邊有鄭和的雕像

馬六甲的殖民史

  馬六甲先後被葡萄牙、荷蘭、英國殖民過。如前述,葡萄牙人於1511年開始殖民馬六甲。到1641年,葡萄牙人被荷蘭人所擊敗,荷蘭人開始統治馬六甲。荷蘭統治了馬六甲半島亦100多年,但卻疏於將馬六甲發展成經貿中心,使得後來馬六甲作為治理中心的重要性被印尼的巴達維亞(現今的雅加達)取代。英國人於十八世紀開始展延它對馬來半島的控制。1786年,英國人萊特首登馬來西亞的檳城,1819年萊佛斯佔領新加坡,1819年荷蘭人與英國人交換殖民地,依照英荷條約將馬六甲割讓給英國以換取蘇門答臘島上的明古連地區,使英國人也獲得了馬六甲。從1826年到1946年馬六甲先是由英國東印度公司統治,後來由英國直接統治,與新加坡以及檳城一起組成海峽殖民地。

  馬六甲一直被殖民到二次大戰後,才因幾次的獨立運動,爭取到在1955年舉行第一次的全國選舉,並在1957年宣佈獨立。

悠遊現今馬六甲古城

  馬六甲古城為馬六甲王朝的中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2008年7月7日的世界文化遺產大會宣布馬六甲市正式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如今的馬六甲古城充斥著歷史的痕跡:荷蘭、葡萄牙、英國殖民過的紀錄,在馬六甲處處可見

這是馬六甲的古城門


荷蘭人為了慶祝統治馬六甲100年所建立的教堂,他的頂端有隻公雞,象徵銜著馬六甲這隻毛毛蟲(因為馬六甲的地形蜿蜒,就像毛毛蟲)的荷蘭人,有統治的意味


葡萄牙的古城門


遺留在城內的中國文化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A9%AC%E5%85%AD%E7%94%B2
馬來西亞文化之旅:
http://www.tmms.edu.hk/notices/09-10/M.pdf
泰國旅遊達人部落客:
http://blog.liontravel.com/sabaijerry/post/6730/19339
大紀元:
http://www.epochtimes.com/b5/5/11/19/n1125818p.htm

2010年3月19日 星期五

組員名單

企管四 95305094 李惠瓊
風管四 95308044 陳亞歆
風管四 95308049 楊銳輝
風管四 95308052 王籃苹
歷史一 98103047 施駿逸
會計一 98303044 陳傑中

未來一個學期就多多指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