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8日 星期日

東南亞城市介紹-瓦城

曼德勒省(Mandalay)位於緬甸中部伊洛瓦底江畔,省會為曼德勒,緬甸最後一個王朝雍笈牙王朝的都城,是緬甸被英國佔領前的首都,緬甸的第二大城市,為緬甸第一文化教育機構中心,緬甸各科系大學均設於此,也是華文教育最發達的城市,人口數約10萬人左右,主要民族為緬族、華人以及其他少數民族,曼德勒的巴利(barli)語名稱為「羅陀那崩尼插都」,意為「多寶之城」,是明東王(mingdong)在一八五七年所命名。又因緬甸歷史上著名古都阿瓦浦甘在其近郊,於是緬甸華僑稱其為瓦城,此外曼德勒作為緬甸華人主要聚居地,所以也稱作華城。瓦城地處緬甸中部乾燥區,一年四季皆夏,最熱月份為四月,平均氣溫達40度,天氣炎熱,蚊子繁多,又有蚊子的故鄉之稱。
瓦城亦是緬甸的心臟13世紀蒲甘王朝滅亡後,緬族人在瓦城一帶建立起緬族王國。1857年貢榜王朝的國王明東王在此修築曼德勒皇城,作為緬甸的首都,直到1885年緬甸被英國所滅亡。在緬甸歷史上曾有過許多個古都,僅有瓦城的皇城被完整地保存下來,在二次大戰中,瓦城為重要的政治、軍事地位,成為盟軍、日軍及中國遠征軍爭奪的要塞。
在瓦城許多遺留下來的古寺院、皇城,展示了緬甸十九世紀的藝術和建築;此外,緬甸的傳統工藝,像是牙雕、木雕、絲織品、銀器、花毯、絲綢和其他傳統工藝品等的發祥地均為瓦城,其手工藝當相引人注目。
不同於仰光的洋味,曼德勒似乎特別具備純粹的緬甸特徵。瓦城的千人和尚廟在黎明時分就會看到眾多和尚集體外出托缽化緣,再將托缽回來的食物集中,十點一到,兩排長龍般的和尚隊伍便依序領食,領餐時他們會將袈裟密實地縛住臂膀,代表對信徒佈施的重視與感恩。篤信小乘佛教的緬甸人以無比虔誠的心蓋起大大小小的佛塔,宣揚著佛陀的偉大。儘管收入微薄,但他們仍舊甘願將整個生活重心,甚至金錢投注給佛塔,以赤腳行走表達對佛的尊敬,以金箔為佛加身,他們相信這一世對佛的奉獻會轉回到來世,繼續受到神佛的守護。
瓦城緬甸人吃飯以手代替筷子,在每餐盤上均放一根公湯匙(衛生),瓦城人比較喜歡吃甜食,由於盛產椰子,有很多椰子的副產品,主要農產品為稻米,由於瓦城的地理位置關係,為密支那玉石產地的批發中心,因此有很多玉石加工廠設廠於此,玉石原料由瓦城加工在從仰光運銷出去,遍及東南亞國家、中國大陸的廣東及香港。



瓦城之代表
皇城
1857年由貢榜王朝的國王明東王在此修築曼德勒皇城, 1885年緬甸被英國所滅亡,二次大戰期,無情的戰火把皇城摧毀,目前我們看到的是以修繕好的皇城,皇城四周有人工河道環繞,進入皇城必須換證,皇城內金碧輝煌,其牆壁的雕刻,圓柱上的滕圖,不難發現當朝的手工之細膩。

柚木僑(情人橋)
位於瓦城南方的Amarapura,曾經是緬甸短暫的首都,在緬文中為「不朽的城市」之意。這裡有座吸引眾人目光的柚木橋—烏本大橋(U Bein's Bridge),相傳是以搭建皇宮所剩的柚木築成,來連接兩鄉鎮的經濟往來,木橋跨越東德曼湖(Taungthaman Lake),全長達1.2公里,光是橋柱就逾1000根,從湖面望去相當壯觀。相傳,很久以前,中國境内的雲南大理有一位美麗的姑娘名叫翡翠,她跋涉千里,遠嫁緬甸王族。她的夫婿是王族的一位王子,日夜在長橋上翘首祈盼,終於盼到了佳人,兩人攜手併肩一路走回王宫。從此,柚木橋被缅甸人视为爱情的象征,時時刻刻,都會看见很多情侶來此共賞夕陽。

瓦城山
瓦城山為瓦城境內唯一的一座山,早晨會有很多喜愛的運動的人去爬山拜拜,晚上會有很多年輕人飆車至此邊觀賞瓦城城市的美景一邊享用美食。






撰稿者:惠瓊

2010年3月21日 星期日

惠瓊建議的期末主題

「東南亞華語文教育的問題及建議」
由於華語文的普及以及東南亞一帶有著相當多的華人及華校,在東南亞雖然很多華文學校,但教材及文字的不統一,使的有些人用簡體,有些人用繁體的產生....等等

聯合國小組由來

為什麼會把BLOG取名為「聯合國小組」呢?
其實是因為我們這組好像只有我是台灣人...XD
銳輝是香港人~籃苹是韓國華僑~其他三位組員似乎也是華僑的說~
很慶幸可以跟你們一組喔~︿︿
請趕快介紹各地好玩的地方給我吧XD

亞歆建議的期末主題

「新住民-外籍新娘與台灣未來展望」
近年來,台灣越來越多由外籍新娘所生之小孩。因為外籍新娘所嫁的男子常為年紀較大,或是經濟狀況比較不好,所以這些小孩子,多半會有教育上得問題。我曾在新聞上看過,過幾年後,小一新生會有七成是外籍新娘所生,該怎麼樣去重視這樣的議題,是我感到有興趣的。

銳輝建議的期末主題

~~東南亞美食介紹~~
東南亞異國料理,酸辣或甘甜,清爽或濃香,各有特色,深入搜查那一些美食是非食不可

2010年3月20日 星期六

Malacca簡介

馬六甲王朝緣起緣滅

  馬六甲蘇丹王朝(西元1402年~西元1511年),馬來文即為Kesultanan Melayu Melaka,是於1402年由拜里米蘇拉在馬來亞半島所建立的王國,其王城即是如今的馬六甲市,王朝全盛時期的國土範圍覆蓋泰國南部至蘇門答臘西南部。

  馬六甲王國的建國過程是因拜裡米蘇拉(室裡弗遜王朝的王子)不滿爪哇麻諾巴歇國的統治,約於14世紀後期逃往單馬錫(即新加坡),為信訶補羅國末代國王。後又被暹羅國所迫,遷至滿剌加(即馬六甲),經過多次戰爭,統一了馬來半島南部各小邦國,隸屬暹羅阿瑜陀耶王朝。 1405年後脫離暹羅,宣告獨立,正式建立馬六甲王國。同年,拜裡米蘇拉遣使到中國明朝通好納貢,明成祖封其為滿剌加國王,並贈予詔書和浩印。

  馬六甲王朝在馬來半島屹立不搖了100多年,然而,西方列強在十六世紀逐漸東征。西元1511年,葡萄牙人東來,在擊敗印度後繼續攻擊馬六甲。當時的蘇丹滿速沙逃往內地,並且一路與葡萄牙人展開激烈衝突。同年8月24日,馬六甲王朝被葡萄牙人征服,開啟了馬六甲,甚至是整個馬來半島的殖民史,也使馬六甲成為葡萄牙人在東印度群島擴張的戰略基地。

馬六甲-經貿中心

  以地理位置來說:馬六甲地處赤道無風帶,平時海流緩慢,風平浪靜。馬六甲海峽在國際航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太平洋進入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要道,北太平洋沿岸國家與南亞、中東和非洲各國之間的航線都經過這里,它是亞、非、歐三大洲的樞紐作用;它亦是世界環球航線中重要的一段,也是波斯灣石油運往世界各國的3條主要通道之一,因此被稱為“海上生命線”。

  至於在馬六甲王朝時期,馬六甲即是個聞名於世的港口及經貿中心。由於其位置處於航海及經貿的中心,又有良好的深水港口,東去資源豐饒的東方文明古國,西接印度、阿拉伯世界及歐洲西方列強,使到麻六甲不僅成為繁榮一時的商業中心,它也同時成為東西方多種文化互相碰面及交流的地方,此期文化特色為在文物或是建築上明顯融合了東西方文化。這些文化也一直流傳至今,成為現今馬六甲古城的特色之一。

  馬六甲與中國也因水陸的方便幸而有了交流的橋樑。中國明史中,稱馬六甲王朝為滿剌加國。鄭和更曾在下南洋的時候,五度到過 麻六甲,不但帶來大批的中國文物,更在這裡修築官倉,以存放銀錢和米糧;他帶領到馬六甲的人甚至有些人在此定居,使馬六甲也充滿了中國文化。為了促進兩國之邦交,明朝的 公主漢麗寶更是被遠嫁到麻六甲來。

鄭和在馬六甲的紀念館 右邊有鄭和的雕像

馬六甲的殖民史

  馬六甲先後被葡萄牙、荷蘭、英國殖民過。如前述,葡萄牙人於1511年開始殖民馬六甲。到1641年,葡萄牙人被荷蘭人所擊敗,荷蘭人開始統治馬六甲。荷蘭統治了馬六甲半島亦100多年,但卻疏於將馬六甲發展成經貿中心,使得後來馬六甲作為治理中心的重要性被印尼的巴達維亞(現今的雅加達)取代。英國人於十八世紀開始展延它對馬來半島的控制。1786年,英國人萊特首登馬來西亞的檳城,1819年萊佛斯佔領新加坡,1819年荷蘭人與英國人交換殖民地,依照英荷條約將馬六甲割讓給英國以換取蘇門答臘島上的明古連地區,使英國人也獲得了馬六甲。從1826年到1946年馬六甲先是由英國東印度公司統治,後來由英國直接統治,與新加坡以及檳城一起組成海峽殖民地。

  馬六甲一直被殖民到二次大戰後,才因幾次的獨立運動,爭取到在1955年舉行第一次的全國選舉,並在1957年宣佈獨立。

悠遊現今馬六甲古城

  馬六甲古城為馬六甲王朝的中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2008年7月7日的世界文化遺產大會宣布馬六甲市正式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如今的馬六甲古城充斥著歷史的痕跡:荷蘭、葡萄牙、英國殖民過的紀錄,在馬六甲處處可見

這是馬六甲的古城門


荷蘭人為了慶祝統治馬六甲100年所建立的教堂,他的頂端有隻公雞,象徵銜著馬六甲這隻毛毛蟲(因為馬六甲的地形蜿蜒,就像毛毛蟲)的荷蘭人,有統治的意味


葡萄牙的古城門


遺留在城內的中國文化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A9%AC%E5%85%AD%E7%94%B2
馬來西亞文化之旅:
http://www.tmms.edu.hk/notices/09-10/M.pdf
泰國旅遊達人部落客:
http://blog.liontravel.com/sabaijerry/post/6730/19339
大紀元:
http://www.epochtimes.com/b5/5/11/19/n1125818p.htm

2010年3月19日 星期五

組員名單

企管四 95305094 李惠瓊
風管四 95308044 陳亞歆
風管四 95308049 楊銳輝
風管四 95308052 王籃苹
歷史一 98103047 施駿逸
會計一 98303044 陳傑中

未來一個學期就多多指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