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8日 星期日

東南亞城市介紹-瓦城

曼德勒省(Mandalay)位於緬甸中部伊洛瓦底江畔,省會為曼德勒,緬甸最後一個王朝雍笈牙王朝的都城,是緬甸被英國佔領前的首都,緬甸的第二大城市,為緬甸第一文化教育機構中心,緬甸各科系大學均設於此,也是華文教育最發達的城市,人口數約10萬人左右,主要民族為緬族、華人以及其他少數民族,曼德勒的巴利(barli)語名稱為「羅陀那崩尼插都」,意為「多寶之城」,是明東王(mingdong)在一八五七年所命名。又因緬甸歷史上著名古都阿瓦浦甘在其近郊,於是緬甸華僑稱其為瓦城,此外曼德勒作為緬甸華人主要聚居地,所以也稱作華城。瓦城地處緬甸中部乾燥區,一年四季皆夏,最熱月份為四月,平均氣溫達40度,天氣炎熱,蚊子繁多,又有蚊子的故鄉之稱。
瓦城亦是緬甸的心臟13世紀蒲甘王朝滅亡後,緬族人在瓦城一帶建立起緬族王國。1857年貢榜王朝的國王明東王在此修築曼德勒皇城,作為緬甸的首都,直到1885年緬甸被英國所滅亡。在緬甸歷史上曾有過許多個古都,僅有瓦城的皇城被完整地保存下來,在二次大戰中,瓦城為重要的政治、軍事地位,成為盟軍、日軍及中國遠征軍爭奪的要塞。
在瓦城許多遺留下來的古寺院、皇城,展示了緬甸十九世紀的藝術和建築;此外,緬甸的傳統工藝,像是牙雕、木雕、絲織品、銀器、花毯、絲綢和其他傳統工藝品等的發祥地均為瓦城,其手工藝當相引人注目。
不同於仰光的洋味,曼德勒似乎特別具備純粹的緬甸特徵。瓦城的千人和尚廟在黎明時分就會看到眾多和尚集體外出托缽化緣,再將托缽回來的食物集中,十點一到,兩排長龍般的和尚隊伍便依序領食,領餐時他們會將袈裟密實地縛住臂膀,代表對信徒佈施的重視與感恩。篤信小乘佛教的緬甸人以無比虔誠的心蓋起大大小小的佛塔,宣揚著佛陀的偉大。儘管收入微薄,但他們仍舊甘願將整個生活重心,甚至金錢投注給佛塔,以赤腳行走表達對佛的尊敬,以金箔為佛加身,他們相信這一世對佛的奉獻會轉回到來世,繼續受到神佛的守護。
瓦城緬甸人吃飯以手代替筷子,在每餐盤上均放一根公湯匙(衛生),瓦城人比較喜歡吃甜食,由於盛產椰子,有很多椰子的副產品,主要農產品為稻米,由於瓦城的地理位置關係,為密支那玉石產地的批發中心,因此有很多玉石加工廠設廠於此,玉石原料由瓦城加工在從仰光運銷出去,遍及東南亞國家、中國大陸的廣東及香港。



瓦城之代表
皇城
1857年由貢榜王朝的國王明東王在此修築曼德勒皇城, 1885年緬甸被英國所滅亡,二次大戰期,無情的戰火把皇城摧毀,目前我們看到的是以修繕好的皇城,皇城四周有人工河道環繞,進入皇城必須換證,皇城內金碧輝煌,其牆壁的雕刻,圓柱上的滕圖,不難發現當朝的手工之細膩。

柚木僑(情人橋)
位於瓦城南方的Amarapura,曾經是緬甸短暫的首都,在緬文中為「不朽的城市」之意。這裡有座吸引眾人目光的柚木橋—烏本大橋(U Bein's Bridge),相傳是以搭建皇宮所剩的柚木築成,來連接兩鄉鎮的經濟往來,木橋跨越東德曼湖(Taungthaman Lake),全長達1.2公里,光是橋柱就逾1000根,從湖面望去相當壯觀。相傳,很久以前,中國境内的雲南大理有一位美麗的姑娘名叫翡翠,她跋涉千里,遠嫁緬甸王族。她的夫婿是王族的一位王子,日夜在長橋上翘首祈盼,終於盼到了佳人,兩人攜手併肩一路走回王宫。從此,柚木橋被缅甸人视为爱情的象征,時時刻刻,都會看见很多情侶來此共賞夕陽。

瓦城山
瓦城山為瓦城境內唯一的一座山,早晨會有很多喜愛的運動的人去爬山拜拜,晚上會有很多年輕人飆車至此邊觀賞瓦城城市的美景一邊享用美食。






撰稿者:惠瓊

3 則留言:

  1. 謝謝惠瓊的文章,也謝謝亞歆的幫忙喔!讓我們從介紹中更瞭解瓦城!

    楊昊 謹上

    回覆刪除
  2. 我一直以為瓦城就是泰國料理店的名字!原來真的有這麼一座城呢!真的是讓我大吃一驚!

    回覆刪除
  3. 我也是耶,我邊看邊覺得肚子餓了...現在好晚了。

    回覆刪除